裸辞不上班5个月的真实感受:从焦虑到清醒的蜕变

裸辞不上班5个月的诚实感受:从焦虑到清醒的蜕变

裸辞初期的”自在狂欢”

“终于不用早起打卡了!”——这是我裸辞后前两周每天睡到天然醒时最诚实的内心OS。从国企裸辞不上班的前两个月,我的生活完全被一种虚假的自在感包围。每天睡到10点,刷剧到凌晨,偶尔约朋友喝下午茶,在朋友圈晒”诗和远方”的照片,收获一堆羡慕的评论。但这种高兴就像泡泡,戳破后才发现里面空空如也。

直到第三个月,当存款数字开始明显缩水,当投出的简历石沉大海,当父母电话里的叹气声越来越重,我才突然惊醒:原来所谓的”自在”背后,是需要真金白银支撑的。那些鼓吹”裸辞后月入十万”的网红故事,和我隔着至少十个美颜滤镜的距离。

求职碰壁后的现实暴击

从第三个月开始,我进入了疯狂的求职模式。本以为凭我10年国企中层经验应该很抢手,现实却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。15次面试被拒后,我才明白一个残酷真相:在招聘方眼里,32岁的前国企中层=性价比低的”老油条”。有家公司HR甚至直言:”无论兄弟们这个年纪的国企出来的,恐怕适应不了我们996的节奏。”

最扎心的是,当我主动降薪到原来的一半,对方依然客气地婉拒。原来在就业市场上,年龄和薪资的性价比计算公式如此冰冷。记得有次面试结束,我在写字楼厕所隔间里偷偷抹眼泪——十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职场新锐,怎么就成了求职市场上的”滞销品”?

5个月空窗期带给我的4个顿悟

现在回头看这5个月的裸辞不上班经历,虽然充满焦虑和迷茫,却也让我收获了千金难买的职场认知:

第一,平台光环≠个人能力。在国企时乙方老板们的笑脸相迎,离职后全都变成了”在开会””下次约”。才明白当初自己以为的”人脉”,不过是冲着岗位权力来的塑料情谊。真正的能力,是要离开平台后还能变现的本事。

第二,稳定不是贬义词。曾经觉得朝九晚五的生活像笼子,现在才懂那其实是保护罩。当失去每月按时到账的工资,才知道”稳定”两个字值几许钱。朋友圈里那些吐槽加班的前同事,突然都变成了让我羡慕的对象。

第三,职场没有”容易的钱”。私企承诺的百万年薪背后,是拿命换钱的对赌协议。而国企看似普通的薪资里,包含着隐形的福利保障和心理安全感。算总账的话,可能后者更划算。

第四,空窗期是面照妖镜。这5个月让我看清了自己诚实的职场竞争力,也看透了哪些朋友是酒肉之交,哪些是真能雪中送炭。更重要的是,它逼着我重新思索: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?

给想裸辞的朋友几句心里话

如果你正在考虑裸辞,作为过来人我想说:除非有足够的存款支撑至少一年的生活,或者有明确的转型规划,否则千万别被一时的心情冲昏头脑。职场就像围城,里面的人想出来,真正出来的人才知道城里的好。

现在的我,正在进修与焦虑安宁共处。每天保持规律的作息,上网课充实自己,降低预期从基础岗位重新出发。这段裸辞不上班的经历,虽然充满苦涩,但确实让我褪去了浮躁,看清了生活的本质。有时候,成长就是要先摔多少跟头,才能学会脚踏实地地走路。

(完)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