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余何意栖碧山全诗问余何意栖碧山,诗意动物谜题揭晓问余何意栖碧山的下一句是什

李白《山中问答》的格律解析

1、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呈现,前两句“问余何意栖碧山,笑而不答心自闲”巧妙地提出难题,并透露出诗人那份神秘而又悠闲的心态,后两句“桃花流水窅然去,别有天地非人间”则通过描绘碧山的天然风光,间接回答了前两句的难题,彰显了诗人超脱尘世的境界。

2、第一联:“问余何意栖碧山,笑而不答心自闲。”前句突然提出难题,后句则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气氛,如果将诗题改为“山中答俗人”,问”的主语便是指代俗人,诗人以提问的形式开篇,旨在吸引读者的注意力,当读者准备倾听答案时,诗人却故意以“笑而不答”的方式回应,暗示了俗人对于李白隐居的疑惑。

3、山中问答,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,笑而不答心自闲,桃花流水窅然去,别有天地非人间。

4、全诗仅有四句二十八字,却包含问、答、叙述、描绘和议论等多种元素,诗中的转接流畅天然,活泼生动,诗境看似平淡,实则蕴含深意;诗情看似淡泊,实则浓烈,诗人用笔虚实结合,实处的描写形象可感,虚处的用笔恰到好处,形成一种深邃的意境。

《问余何意栖碧山,笑而不答心自闲,桃花流水窅然去,别有天地非人间,请问…》

问余何意栖碧山,笑而不答心自闲,桃花流水窅然去,别有天地非人间。

意思是:有人问我为何隐居在碧山之中,我微笑着不回答,内心却感到无比宁静,桃花盛开,流水悄然逝去,这里别有一番天地,并非尘世可比,此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,原文为:问余何意栖碧山,笑而不答心自闲,桃花流水窅然去,别有天地非人间。

译文:你问我为何选择隐居在这碧山之中,我微笑着并未回应,心中却充满悠闲,山中的桃花随着流水悄然远去,这里别有一番天地,非尘世可比。

李白《山中问答》的写作背景

1、李白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(公元727年)来到安陆不久,被前宰相许圉师家招纳,并娶了许家孙女,随后,他居住在离许宅十华里的碧山中,潜心读书制作,在这期间,他的亲友对他这样的年轻隐居者有所议论,于是李白于开元十七年春创作了这首诗,以问答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。

2、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,在少年时期,他与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,出川以后,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(727年)开始,李白在安陆(今属湖北)居住十年,曾隐居白兆山桃花岩,此诗可能创作于开元十七年(729年)或十八年(730年)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时期。

3、李白曾多次隐居山林,在少年时代,他与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,出川以后,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(727年)开始,李白在安陆(今属湖北)居住十年,曾隐居白兆山桃花岩,此诗可能创作于开元十七年(729年)或十八年(730年)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时期。

《问余何事栖碧山》全诗

1、作者:李白,问余何意栖碧山,笑而不答心自闲,桃花流水窅然去,别有天地非人间。

2、《问君何意栖碧山》全诗如下:《山中问答》问余何意栖碧山,笑而不答心自闲,桃花流水窅然去,别有天地非人间。

3、原文:问余何意栖碧山,笑而不答心自闲,桃花流水窅然去,别有天地非人间,译文:有人问我为何隐居在碧山之中,我微笑着不回答,内心却感到无比宁静,桃花盛开,流水悄然逝去,这里别有一番天地,并非尘世可比。

4、唐代:李白,问余何意栖碧山,笑而不答心自闲,桃花流水窅然去,别有天地非人间。

5、《问余何意栖碧山》是唐朝诗人李白创作的七言绝句,出自《全唐诗》,注释译文:有人问我为何住在碧山上,我笑而不心中却闲适自乐,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,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,非尘世可比。

6、《问余何意栖碧山》是唐朝诗人李白创作的七言绝句,出自《全唐诗》,注释译文:有人问我为何选择隐居在这碧山之中,我微笑着并未回应,心中却充满悠闲,山中的桃花随着流水悄然远去,这里别有一番天地,非尘世可比。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