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生菌中毒预防与救治指南
——筑牢食品安全防线,守护生活健壮安全
一、野生菌中毒的严重性与现状
野生菌虽味美,但误食毒菌可致中毒甚至死亡。我国毒菌种类超500种,云南占200余种。其中,致命鹅膏(白罗伞)50克可致命,亚稀褶红菇(火炭菌)中毒病死率超70%。中毒事件高发于雨季(6-9月),家庭误采误食是主要风险。
二、科学预防:牢记“四不三要”
1.不采摘不熟悉菌类
2.不购买不明来源野生菌
3.不混合加工与生食
4.特定场所禁食野生菌
5.食用时“三要”规则
三、中毒症状识别与应急处理
中毒症状(潜伏期10分钟-72小时):
应急处理“五步骤”:
1.立即催吐:神志清醒者饮温开水或淡盐水,用筷子刺激咽喉催吐。
2.速送医:拨打120,就近就医,勿拖延(肝损型6小时后或致死)。
3.保留样本:携带剩余菌类及呕吐物,助医生快速鉴定毒素。
4.补水防休克:呕吐后饮糖盐水防脱水,昏迷者禁灌水防窒息。
5.同食者排查:共食人员无论是否发病,均需就医检查。
四、医疗救治与防控体系
五、
野生菌中毒可防难治,需个人、家庭、社会多方联动。牢记“不采不食不明菌,熟食禁酒留样本,症状速发即就医”,共同守护舌尖安全。
>
>数据来源:云南省卫健委、普洱市食安办、中国新闻网、重庆疾控等。
>宣传提示:各地可通过广播、短视频、社区入户等方式强化科普,尤其针对农村、儿童及老年群体。
请务必扩散此指南,进步公众安全觉悟,减少悲剧发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