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圆人团圆:一篇关于中秋的散文随想

小深入了解一:千年明月照今人

“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?”读着古人的诗句,突然惊觉——我们和千年前的他们,仰望的竟是同一轮中秋明月。关于中秋的散文总离不开这轮月亮,它像一枚银色的邮票,从唐宋寄到现代,盖着思念的邮戳。小时候总奇怪,为什么月饼非要做得圆圆的?奶奶说这叫”团圆”,那时不懂,现在才明白:原来圆的不是饼,是盼着远方游子归家的眼睛。

小深入了解二:舌尖上的文化密码

说到中秋,谁能忘记那口酥香的月饼?五仁的扎实、豆沙的绵密、蛋黄的咸香,每一种馅料都是关于中秋的散文里最甜蜜的注脚。记得邻居张婶做月饼时总念叨:”面皮要擀二十八下,代表天上的二十八星宿。”这些老讲究里藏着农耕文明对天地的敬畏。如今超市货架摆满机械加工的月饼,可总觉得少了什么——或许是少了那缕从老式烤炉飘出的炊烟,少了那份全家人围坐包馅料的烟火气。

小深入了解三:月光里的中国式浪漫

李白举杯邀明月,苏轼把酒问青天,这些流传千年的诗句让中秋的月光自带文学滤镜。去年在江南古镇过中秋,看见河边放花灯的少女,突然懂了什么叫”清风明月本无价”。现代人总抱怨节日气氛淡了,可当我们放下手机,带着孩子用柚子皮做灯笼,教他们辨认月亮上的”吴刚伐桂”时,那些藏在关于中秋的散文里的诗意,不就活过来了吗?

小深入了解四:此心安处是吾乡

朋友阿林今年在异国过中秋,视频时他把手机对准窗外的月亮:”看,和家里是同一个。”这句话突然击中了我。在这个高铁飞机缩短距离的时代,中秋的意义或许不再是物理上的团聚,而是让我们记得:所有关于中秋的散文,最终写的都是”此心安处是吾乡”。就像王一先生写的”此心与谁同行”,其实答案早已写在千千万万盏回家的灯笼里——与明月同行,与相思同行,与中华文明骨子里的温润同行。

小编觉得:

又到一年月圆时,不妨学古人铺一席月光,摆几块月饼。关于中秋的散文可以写得很长,但中国人的中秋心事其实很简单:看得见山,望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。当城市霓虹遇上古老月光,愿我们依然能读懂月饼上的花纹,依然会在某个瞬间,被突然涌上心头的”举头望明月”感动得热泪盈眶。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